要闻民生原创手记网评视频图片国内国际体育文娱专题
“奔小康,我们底气更足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0-07-20 20:38:11
来源:人民网

夏季不是海南三亚的旅游旺季,但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生意依然红火。这里依青山、近碧海,游客慕名而来。游客们不一定知道,博后村的乡亲祖祖辈辈在盐碱地里“讨生活”,“小康”对他们来说曾经只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后村,与企业和农民聊发展、话增收,留下这温暖亿万农民心窝的深情嘱托,也为博后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

  “2019年,博后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4520元。”博后村党支部书记苏少洪高兴地告诉记者,“村民们不光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了,村里优势找准了,产业发展找对了。奔小康,我们底气更足了!”

  盐碱地长出致富花

  三山环抱的博后村,人均耕地少,常年被海水浸渍,土地盐碱化严重。即便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也不多。每年3、4月间,要是大风天气过多,地里的庄稼就会遭殃。“稻谷被吹坏了,只有皮,没有肉,只能拿去喂牛。”村民苏越军回忆。守着这块“种啥啥不灵”的盐碱地,收成还不够填饱肚子,致富更无从谈起。上世纪90年代,博后村的很多村民还住着茅草屋。

  博后村以东不远,就是亚龙湾。1992年10月,这里被批准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家家酒店随之拔地而起。

  去亚龙湾的酒店里打工,成了许多博后村村民的新选择。1998年,村民蒲朝山前往亚龙湾,先在一家酒店小卖部工作,之后几年又干过洗碗工、“摩的”司机等。白天上班,晚上兼职,有时累得站着都能打盹,但收入就是上不去。

  进入21世纪,三亚市大力发展花卉产业,鼓励从事花卉种植的企业来此发展。2009年,一家花卉文化产业公司进入博后村,流转村中1000亩地,种植玫瑰花。企业打造的玫瑰谷,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以前只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玫瑰花,成了博后村村民的致富花。

  玫瑰产业的发展,让村民苏国进有了满满的获得感。“现在好了,土地租给公司,一亩租金每年有几千元,加上工资,钱就攒下啦。”和许多村民一样,苏国进已经告别了破旧的老屋,住进了两层小楼。他还开了一家烧烤店,生意红火。

  村子变成了“打卡地”

  “总书记的嘱托,既是极大的鼓舞,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苏少洪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的理解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村民过得是否幸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绩最重要的标准。”

  博后村靠近亚龙湾,发展旅游得天独厚。但在几年前,村里发展旅游的基础薄弱。有村民跟投资者合作办旅馆,一度引来不少客人,但回头客却不多。“人家刚来村里时觉得挺新鲜,但很快就发现了村里的硬伤——环境太差。垃圾多,污水流,游客直呼受不了。”村民符雁说。

  2017年,博后村发展迎来新机遇。三亚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在博后村建设美丽乡村,不光要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还要投资推进光网、电网、路网、气网、水网设施建设。

  狭长的村道变得开阔平整,原来堆积着家禽粪便、气味熏天的哎岬湖也变得澄明如镜……如今的博后村,成了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海南省卫生村。今年5月,博后村又被评为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这是海南省内乡村度假旅游点的最高级别。

  村民们也渐渐发现:变了模样的博后村不再是夹在景区中间的一个普通村庄,而是变成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景区,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民宿业成为新亮点

  如今,民宿是博后村的一张新名片。但在4年前,民宿对村民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2016年,上过大学、在广州工作了10年的谭中仙,打算用280万元积蓄加20万元贷款在村里开一家民宿,全家人都觉得他是在“犯糊涂”,“钱不是风刮来的,不怕打了水漂?”

  一出手就是10年积蓄,咋能不怕?但博后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旅游产业的美好前景,就是谭中仙的定心丸。

  架不住谭中仙的激情,家人终于妥协了;他又租下二叔、三叔的宅子统一设计,装修成民宿,取名“海纳捷”。

  2017年5月开张后,海纳捷民宿生意之红火,出乎谭中仙的预料。“开业第一年,几乎每天都满房,春节时更是一房难求;第二年,本金就赚回来了。”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博后村民宿发展的火热劲头,也让外地投资者看到了商机。短短数年,博后村已开业和建设中的民宿有44家,房间总数约1300间。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人达说:“外地投资者创办的民宿,可以称为‘民宿2.0’,从外观到服务理念都更加现代和专业化。”

  落户在博后村的民宿还提供了许多服务类岗位,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有的村民还自主创业,摆起了烧烤摊,卖起了“清补凉”,做起了黎族特色织品;瓜果店、小面馆、烧烤店、海南特色菜馆排成一条街,生意红火。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浙江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
网站备案:
浙ICP备0603712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绍兴公安网络警察服务平台
主办 浙新办[2006]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40074
举报邮箱: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