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民生原创手记网评视频图片国内国际体育文娱专题
“吃相”太难看! 网络“吃播”乱象该整治了
2020-08-18 17:49:06
来源:人民网

一面是一手机、一账号即可直播的“低门槛”,一面是百万年薪、千万粉丝、六位数商家合作的“高诱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博主加入了“吃播”的行列。

为了给观众不断带来新的感官刺激,向流量看齐的很多“吃播”不仅内容上越趋荒唐,更在效果上冲击了珍惜粮食、爱惜食物的基本价值底线,“吃相”难看,实应整治。

“吃播”“拼命”出位为吸金

2009年起,一种“我吃饭,你观看”的直播模式在日韩等国率先发展起来,后在国内流行,被人称为“吃播”。具体而言,就是主播坐在家中或餐厅的网络摄像头前,向网友直播吃下巨量食物的过程。

因在16分20秒内直播吃完10桶火鸡面而走红的“大胃王密子君”是国内涉足“吃播”较早的主播。她凭借超大胃口直播进食各种食物,频繁刷新纪录,还因与普通人不同的胃部条件参加过某知名综艺节目的录制。

“密子君”走红之后,许多人跟风直播吃饭,效仿她的成名之路。主播通过与美食商家合作、探店试吃、贴片广告等形式,在快速涨粉后,实现了流量的灵活变现,延伸了网络“吃播”的产业链。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玲等学者认为,“吃播”将主播个人的进食行为搬上屏幕,在互动中使受众获得了代偿性满足、好奇心满足、虚拟陪伴、娱乐消遣等体验。

“吃播”视频短时间内成为“吸睛”的内容种类。在各平台搜索“吃播”,大量专职从事“吃播”的“美食达人”“美食博主”已通过平台V认证。短视频平台抖音以“吃播”为标签的内容分类下,有39.3万个视频,播放量达到287.2亿次。

“虐式吃播”伤身辣眼睛

为了“吸睛”,凭借出位、无下限的表演刷新观众认知,“吃播”乱象在互联网场域中愈演愈烈。

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为争夺粉丝注意力,主播纷纷“进阶”内容,推出“10分钟吞下36个粽子”“一口一个,直播吃100对鸡翅”等高感官刺激的内容。

短视频行业工作人员透露,有商家曾对主播提出过“成功挑战30人份该品牌汉堡并拍宣传片,奖30万元”的合作要求。

市场需求触发主播不断挑战“难以置信”的食量。有人辞职成为专职“吃播员”,每天在摄像头前进食3小时。有主播为锻炼食量,持续过量饮水进食,让胃部增大一倍。

从视频弹幕中可见,广泛存在于“吃播”中的先吃后吐或边吃边吐,带来巨大食物浪费的同时,也引起网民的不适。

北京一名主播告诉记者,她去年已靠“吃播带货”过上了“日进斗金”的生活。但直到今天,“为不让粉丝离开直播间,要以最快速度把食物送到嘴里,嚼三四下就要吞下去,胃病不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主任医师魏红涛说,暴食会带来急性胃扩张,所致的呕吐将加大窒息风险。而催吐则无异于“自残行为”,对食管和咽喉都会造成伤害。

直播平台务必尽快整治“吃播”乱象

“向流量看齐”“一切为了娱乐”的庸俗内容,不断消解着主播的底线,违背了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也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以食量惊人、以假吃催吐为噱头的“吃播”内容正受到网友的抵制。记者在一些热门直播视频下看到了网友“强烈要求封号”“别为赚钱糟蹋身体”等评论。

“向流量看齐的‘吃播’内容,既给主播带来不可逆的身体伤害,也将误导观众的饮食习惯。”魏红涛说,暴食不仅会导致肥胖、脂肪肝等,还易引发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尚未成形的阶段,容易被此类具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内容带偏,产生模仿行为,养成不良嗜好。希望平台生产更多倡导健康饮食理念、传播优秀饮食文化的视频内容。

受访学者认为,“吃播”不能止于展现食物的表层符号,更要着力挖掘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王艳玲建议直播平台对主播提高内容发布门槛,采用身份识别等认证方式,加强内容审核和考核,筛选过滤掉猎奇、低俗的“吃播”内容,对上传不当内容的用户实行封禁制度。

目前,部分视频平台正加大对“吃播”内容的监测和管理。在B站搜索“大胃王”“吃播”等词时,出现了“珍惜粮食,合理饮食”等提示语。直播平台斗鱼表示将加强对美食类直播内容的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的直播氛围。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浙江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
网站备案:
浙ICP备0603712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绍兴公安网络警察服务平台
主办 浙新办[2006]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40074
举报邮箱: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