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民生原创手记网评视频图片国内国际体育文娱专题
吃上旅游饭 脱贫门路宽
2020-07-28 17:31:19
来源:人民网

 办农家乐、开民宿、建特色小镇……近年来,各地利用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当前,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乡村旅游业逐步恢复,并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仲夏晌午,四川仪陇县朱德故里景区零售点里,朱珍书忙着招呼客人。“靠卖水果和小吃,这个周末收入600多元!”去年脱了贫的朱珍书高兴地说。

  “游客多起来了,现在每天至少能接待三桌客人,心里踏实得很。”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镇东亭村脱贫户余玉琴,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碌着。

  眼下,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乡村旅游复工复产复市,广大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逐步恢复生机,助力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奔向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旅游扶贫以其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产业扶贫的一支生力军。数据显示,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人数占脱贫总任务的17%—20%,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放下“泥饭碗”,端起“金饭碗”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一大早,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望月小院”里,农家乐老板漆海彦正领着一家老小准备食材,“前一阵子‘五一’小长假,平均每天接待26桌客人,收入4000多元!”

  这样的好生意,放在几年前漆海彦想都不敢想。他说,全家人守着“挂”在山腰的几分薄田,勉强维持温饱,2009年大儿子不幸受伤,看病欠下10多万元。漆海彦只好外出务工,但一年下来,也只能维持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

  2016年,当地打造“特色康养旅游小镇”,漆海彦看到了机会,返乡开起了农家乐,头一年就挣了七八万元,他还清了外债,摘掉了穷帽。“这旅游饭越吃越有味。下一步,我打算把楼上的5个客房重新装修一下开民宿。”漆海彦说。

  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旅游扶贫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7月下旬,来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内南峪村住民宿的客人多了起来,63岁的小院管家蔡景兰忙得不亦乐乎。“最近生意越来越好,每个月能挣3000元的工资。”靠着这份工作,蔡景兰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野三坡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树起介绍,近年来景区推行“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模式: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把产业培育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利益联结起来、把文化和内生动力弘扬起来。这个模式辐射带动70多个村2300多家乡村宾馆,近10万人受益。

  乡村旅游给贫困地区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陆续补上, 不少地方的森林、草原等自然美景和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资源,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说,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放下土里刨食的“泥饭碗”,端起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富了村民美了环境

  夏天的新疆库车市伊西哈拉镇库木艾日克村就像个大花园,一排排粉白相间的房屋特色浓郁,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祖热古丽·艾依提的民宿小院里,葡萄架下坐满了游客。

  离城区近、果园资源丰富,库木艾日克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民宿旅游相结合,美化家庭院落,亮化村居道路,村容村貌村风焕然一新,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住在花园里,端着旅游金饭碗,这日子,美着呢!” 祖热古丽乐呵呵地说。

  库木艾日克村是个缩影。近几年,乡村旅游带动广大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很多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仪陇县玉兰村受益于“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全村120多户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村子更是脱胎换骨。“以前门前万重山,抬脚行路难,2014年底我卖了头猪,请了4个壮劳力,才把猪从山上抬到山脚公路边。”说起旅游给村里基础设施带来的变化,玉兰村脱贫户林文军感受最深的还是路,“现在坐公交车到乡场都要不了20分钟,出门方便得很!”

  “乡村旅游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你在我们村里走一圈,都很难在路上看到垃圾!”村支书刘光寿说,以前不少村民将垃圾一股脑儿扔在院坝周围,现在乡亲们不仅不乱扔垃圾了,还搞起了垃圾分类。

  走进脱贫户林定全的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室内布置整洁有序。家门口立着两只垃圾桶,红色的放菜叶等生活垃圾,蓝色的放塑料瓶等可回收物。每天早上,村里的环卫工人都来收集清理。林定全笑着说:“日子好起来了,我们也越来越爱干净了。”

  乡村旅游富了村民,美了环境。文化和旅游部对乡村旅游监测点的监测显示,乡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覆盖率达到91.9%,水冲式厕所普及率72.5%,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户比率为63.1%。

  从熬日子到奔日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又是周末,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热闹起来。龙王坝休闲山庄里绿树掩映,民宿一条街、窑洞宾馆、草莓采摘园、乡村科技馆里都有不少游客。

  山庄共有120多名员工,2/3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杨慧琴是山庄的收银员,自家还开着民宿,“去年收入3万多元,眼下我正打算再装修几间客房呢。”

  杨慧琴的心气儿,来自旅游扶贫带来的新机遇。

  西吉县属于贫瘠的西海固地区,过去老百姓为吃饱饭毁林垦荒,越垦越穷。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一度“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吉县,变得越来越风景宜人。这片长期背负生态欠账的黄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脱贫道路。

  生态改善后,龙王坝村从林下养殖起步,逐步完善水、电、路、房,发展乡村旅游,去年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这森林就是我们的招财树,靠着它村里脱了贫摘了帽。过去我们是熬日子,现在是奔日子咧!” 村支书焦建鹏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片片青山为脱贫攻坚贡献巨大的生态力量。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依托森林旅游,全国1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户均增收3500元。更为可贵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很多贫困村成为现实,也成为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行动自觉。月坝村村民杨秀林就是一个生动事例。

  2015年,月坝村打造四川首个省级高山湿地保护小区,着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杨秀林需要从汶川地震后新建的抗震安置房里搬迁出去。“一开始打心眼里不愿搬。”但小有起色的农家乐生意让杨秀林意识到,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是条脱贫致富的正道,“搬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们才能挣更多钱,最终我是第一批搬出去的。”

  搬迁后,杨秀林将闲置的房屋交给村里的富民合作社,统一装修后当作民宿经营,一年房租9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妻子在合作社当起了厨师,他种菜卖给合作社,再加上儿子务工,全家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我们一起搬出来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脱了贫。”

  神州大地上,精彩的脱贫故事还在不断上演,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浙江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
网站备案:
浙ICP备0603712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绍兴公安网络警察服务平台
主办 浙新办[2006]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40074
举报邮箱: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