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民生原创手记网评视频图片国内国际体育文娱专题
旅游专列加速产业复苏
2020-07-31 17:46:03
来源:人民网

 中国多地近期纷纷加开丰富多彩的旅游专列,助力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全产业链复苏。

  一线多游、车随人走、景随车移、安全舒适……旅游专列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受到游客青睐。窗外是流动的美丽风景,车内是温馨的休闲驿站。

  助力产业复苏

  7月25日,乘坐D771次动车的200余名上海游客,抵达浙江省兰溪市。这是文化和旅游部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游以来,全国开行的首趟跨省动车旅游专列。近期,中国多地纷纷推出旅游专列,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成为旅游业复工复产的亮点。

  记者从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了解到,为助力旅游业复苏,协会各成员单位与各地文旅部门合作,积极组织开行省内游专列。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以市郊铁路怀密线列车为载体,开行“漫越花海,畅游京郊”主题专列。哈铁国旅“神鹿山”一日游专列、沈铁国旅“开往桃花盛开的地方”高铁专列、内蒙古铁旅“草原之星”额济纳专列、兰铁国旅“环西部火车游”专列、山东中铁“7053公益慢火车百趟专列进淄博”等均受到旅游市场的欢迎。广东铁青、郑州中原铁道、西安陇海铁道、四川成都铁路商旅、南昌铁旅和青藏铁旅利用“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和周末,开行了形式多样旅游专列124列,激发了旅游市场活力。

  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旅游专列既区别于旅游大交通工具,也区别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可以实现‘一线多游、车随人走、景随车移、安全舒适’,具有绿色、低碳、安全、省钱、性价比高的特点,可以避免旅途中节奏紧张和舟车劳顿。目前受欢迎的旅游专列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速旅游专列,主要方向为新疆、东北、内蒙古、海南、云南等,旅游时间为10至15天。二是高铁旅游专列,主要是1000公里左右的短线游,旅游时间为两三天。”

  提升列车魅力

  中国铁路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介绍,旅游专列向游客提供出发地和目的地间双向运输服务和全程旅游服务,体现了铁路和旅游的真正融合。

  随着旅游专列的发展,列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变成旅游吸引物。旅游专列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是游客旅途中温馨舒适的家。专列上可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游客旅行体验。7月开行的“呼伦贝尔号”草原森林旅游专列包括商务车、软座车、文化沙龙车、风味餐车、列车超市、列车幼儿园、多功能车等多种车型,设有观光区、休闲区和娱乐区,将旅游观光、餐饮食宿、休闲娱乐融为一体。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旅游专列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旅游专列严格按照抵达城市、景区的防疫要求,做到旅行每一个环节安全可控,确保游客旅游健康安全。同时积极推进普速旅游专列升级改造,将普通软硬卧改造为高级包厢,配备独立卫生间,增设淋浴、酒吧、娱乐、会议等功能,提高服务品质。针对中老年游客,融入康养休闲、文化体验、地方特色、书法摄影等多种内容,活跃旅游行程。针对学生游客,开辟‘高铁上的研学课堂’,利用列车在途时间实现全流程研学,打造具有铁路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此外,还着力开发高铁旅游专列产品,挖掘周末游市场,尝试开行夜间高铁旅游专列等。”

  形成共赢发展

  近期,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辽宁喀左至赤峰高铁、安顺至六盘水高铁、格库铁路青海段等多条新线路开通运营。铁路网络不断织密、速度不断提升,不仅使城市间联系更密切,也在促进消费中带来了乘数效应和催化作用,高铁游就是典型代表。在携程网上,近两个月火车票的订单量快速增长。高铁游成为暑期旅游复苏的发力点。高铁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首选的出行方式。西成高铁、沪昆高铁、合福高铁、京张高铁等“最美旅游高铁线”拉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点燃了当地旅游业的爆发增长。

  张辉认为,旅游专列是中国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特别是疫情迫使旅游业要开发适合市场新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旅游和高铁的融合发展可扩大高铁的市场群体,又可提升高铁旅游的特色化、体验化和多样化。这对旅游行业和铁路部门而言是双赢。他建议,高铁旅游的高品质发展需要建立与旅游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需要出台政策打造流畅的旅游专列运行体制。同时,服务体验是影响游客的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旅游专列需要确定服务标准,加强旅游专列的一条龙服务和规范管理。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旅游专列还在积极助力目的地扶贫。铁道旅游分会成员单位组织开行扶贫专列,比如中国铁道旅行社的“京和号”,广东铁青的“粤新号”,上铁国旅的“遵义号”,哈铁国旅的“龙泰号”等。据统计,2019年全国铁路共开行扶贫旅游专列594列,组织游客37万多人。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浙江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
网站备案:
浙ICP备0603712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绍兴公安网络警察服务平台
主办 浙新办[2006]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40074
举报邮箱:zjsxnet@163.com